30分鐘自學日文50音

***

日文50音/五十音就像國語的注音,是學日文的第一步。日本話的發音很簡單,母音只有5個a(ㄚ)i(一)u(ㄨ)e(ㄟ)o(ㄛ),子音有k s t n h m y r w,子音加母音合成一個50音字母。五十音發音有時寫的和英文發音有點不同,不同的字在下表有用括號標出來。

50音學完以後:有很多網友問到學完五十音,下一步怎麼學日文,我整理了初學者日語大補帖(本想叫十倍速學日文或十倍速學日語,但是好像不到十倍),計畫寫三十課,學完後,將可以掌握500個字,30個句型,可以用簡單的日語溝通了。

50音朗讀(請跟著日文五十音發音練習):
A行K行S行T行N行H行M行Y行R行W行五十音歌曲

50音的由來:50音由來五十音表

五十音平假名書寫法筆順
http://blog.xuite.net/jerrychen1103/blog/21484649

如果你學過50音,只是不熟,可以玩遊戲加強:
http://blog.xuite.net/jerrychen1103/blog/20916731

50音學完後,下一步怎麼學日文:初學者日語大補帖

學了50音之後當然可以進一步學日文,至少可以唱唱日文歌:
http://blog.xuite.net/jerrychen1103/blog/16099007

香港朋友可以看這篇:用廣東話學五十音

我把日文五十音表拆成五個單元,1到3單元的五十音平假名像國字,第1單元的字發音類似台語,2,3單元類似國語;4,5單元和國字比較有點差異,用會意讓各位記起來。請依序背下面的表,約每10個作練習,這樣應該比較容易記起來。

發音

平假名

來源

記憶竅門

se

形似, 台語發音

mo

形似(少一撇), 台語發音.

re(le)

   形似, 台語發音;      打字打re,發音比較接近le

ka

形似, 台語發音.

ke

形似, 台語發音, 36計.

yu

形似 (少一橫), 台語發音

ya

形似, 台語發音.

u

形似(下面是月), 台語發音

e

形似(下半部), 台語發音

mu

形似 (右半部), 台語發音

50音練習一

發音

平假名

來源

記憶竅門

i

形似, 國語發音

nu

形似, 國語發音

ho

形似, 國語發音(台灣國語)

yo

形似, 國語發音

ne

形似, 國語發音

hu

形似, 國語 b變h

ru(lu)

形似, 國語發音

so

形似, 國語發音

ha

形似, 國語 f變h

ro(lo)

陋,躼

形似左旁, 國語發音。或記躼腳(長人)需彎腰縮腿。

50音練習二

發音

平假名

來源

記憶竅門

ra(la)

形似右旁, 國語發音

ri(li)

形似右旁, 國語發音

mi

形似, 國語發音, 有點斜的米

a

形似, 國語發音, 尾巴n音省略

ma

形似, 國語發音, ㄛ改成ㄚ

na

形似, 國語發音, 尾巴i音省略

ta

形似, 國語發音, 尾巴i音省略

te

形似右半部,國語,尾巴n音省略

no

 

這個字大家都會吧

50音練習三

發音

平假名

來源

記憶竅門

sa

會意, 注音, 想到"鵝", 就"殺"來吃

ti(chi)

會意/形似, ㄜ的反向, 妻子殺鵝

ki

形似, 台語發音 (也像去)

si

會意,  翹辮子, 台語的"死"

su

會意,上吊在十字架下, 國語的"死"

to

 

會意, 這字快"倒"(台語)了

o

會意,台語, 栽"木"時要挖土, 右上邊一陀土

ku

會意,台語發音, 彎腰跔落

ko

會意,國語發音, 上下嘴唇

50音練習四 

發音

平假名

來源

記憶竅門

wa

會意/形似,國語

me

會意,女人很美

ni

會意,第二人, 所以是"你"

wo(o)

會意/形似,國語, 很難寫, 寫成一團

tu(tsu)

會意,張大嘴"吃"東西

he

注音的ㄟ, 加上H聲

hi

V

英文的V, 日本人只會發hi

n

形似 (左及下部), 台語發音

50音練習五

50音學單字150音學單字250音學單字350音學單字4

不習慣上述編排?普通順序:五十音順序(一), 五十音順序(二)

50音平假名練習

學片假名

50音片假名練習

玩遊戲學日文五十音

50音很簡單吧,三十分鐘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一兩個鐘頭應該背得起來。
BTW,還有濁音,就是點兩點,例如が(ga);k變g, s變z, t變d, h變b,還有打個圈,h變p(如ぱ)。

小工具:日文字典日文輸入法線上日本電視翻譯

常用詞句:謝謝加油我愛你生日快樂聖誕快樂新年快樂

得意之作星期四季你我他食物數字

五十音就跟ABC一樣,通常一個字母是沒有意義的,但有些單字只有一個字母,這時就是該單字的意義了。

引用自:http://blog.xuite.net/jerrychen1103/blog/11583471

羅馬數字(Roman Numbers)對照表

***

羅馬數字(Roman Numbers)

羅馬字

數字

羅馬字

數字

羅馬字

數字

羅馬字

數字

I

1

XI

11

XXI

21

C

100

II

2

XII

12

XXIX

29

CI

101

III

3

XIII

13

XXX

30

CC

200

IV

4

XIV

14

XL

40

D

500

V

5

XV

15

XLVIII

48

DC

600

VI

6

XVI

16

IL

49

CM

900

VII

7

XVII

17

L

50

M

1000

VIII

8

XVIII

18

LX

60

MDCLXVI

1666

IX

9

XIX

19

XC

90

MCMLXX

1970

X

10

XX

20

XCVIII

98

 

 

RC、SC、SRC 建築結構之差別

***


RC = 鋼筋混凝土構造

 

SC = 純鋼骨構造

 

SRC = 鋼骨 + 鋼筋混凝土的混和構造

SRC

 是日本率先採用的技術,在歐美,鋼骨就是鋼骨,RC就是RC,歐美發展鋼骨建築已經有百年歷史,但亞洲國家也才不過五十多年,剛開始亞洲人普遍不太適應純鋼骨外包封版的做法,廠房、辦公、商業建築還能接受純鋼骨(SC)構造的,但若用來作住宅,總讓人有不踏實的感覺,亞洲營建技術最好的日本人才開發結合兩者特性的構造,就是在鋼骨外層再另外配鋼筋並灌漿同時作保護層,好處是具有鋼骨構造及RC構造的優點,柱子強度高則柱斷面減小可使整個建築重量變輕,因而其受地震力的影響也因此變小,而RC構造特性則減少純鋼骨建築受側向力時變形過大問題,純鋼骨的高層建築地震來時搖晃程度可比RC構造利害的多。

台灣的建築營造技術向來取法於日本,心理因素、地震因素和營造因素類似的情況下,自然比較能接受並且採用此種方法了。

SC或SRC構造本來成本就比RC構造來得高,至於消費者接不接受,純粹是個人的選擇性問題。


RC與SRC結構

低樓層的房子主要是靠剛性抗震,高樓層的房子主要是靠韌性抗震。

RC造的房子剛性較大,搖晃的位移量小,因為RC是較為硬脆的結構材性質,變形大RC就會脆裂,所以需以更大的剛性硬碰硬來吸收地震能量,牆壁(剪力牆、隔間牆都重要)在RC構造就變得很重要,因為可使建築物的剛硬度(剛性、勁度)增大。

由鋼骨造的房子則韌性較佳,搖晃的位移量大,它的特性是靠搖晃較大幅度來抵銷地震水平利的能量,但是助教高樓層的會因為搖晃大而不太舒服,因為搖晃變形大所以牆壁也容易裂但主結構可保沒事。

建築物結構要選用何種型式去對抗水平力(地震,風力),得看建築細長比例而定,平面一樣但越高就代表細長比越大,也就比較適合用韌性去處理,反之則否。

所以一般10層樓以下的房子適合用RC(鋼筋混凝土)的,中高層建築(15-25層)可用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的,而超高層建築則適合用SC(鋼骨構造)的。

有些6~8層樓的案子,宣傳是用SRC造來做賣點,根本是不經濟(用鋼骨會較貴)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是成為建商拿來宣傳加價以及刺激買氣的噓頭,而民眾因為921地震後就怕了,又不懂得結構 加上被媒體及建商宣傳洗腦,結果也一窩峰認為都要多花錢去買SRC的,其實是落入了建商的網裡。


RC結構

 蓋到21層的RC建築,在載重層層累積下,那柱子可能會大到1.2M ~ 1.2M以上,跨距較大點的甚至要到1.5M ~ 1.5M以上,那麼大的柱子自然嚴重影響室內可用空間和隔間情況。

所以超過20層的就經濟考量應該用SRC或SC,有效減低構材尺寸問題又能兼顧韌性抗震。


SRC的建築

以整棟大樓之整體結構運動位移而言,搖晃位移幅度最大的是越高樓層越大,也就是說頂樓的振幅位移量最大,一樓為固定端(固著於基地上)所以搖晃位移最小。就單一樓層而言,頂樓卻又是變形最小的。

因為地震力跟建築重量成正比,頂樓其該層結構體只要負擔該層重量所形成的側向作用力,負擔的力量小,又沒有其他因素的話 變形自然也就最小,但一樓卻必須負擔其上所有樓層累加重量形成的側向作用力,因此以剪力而言,一樓自然受力最大。

地震倒掉的大樓大半都是一樓柱子被剪斷,柱子裡面的箍筋就是為了抵抗水平剪力的,當超過剪力負荷箍筋就會被拉開或扯斷,而混凝土這種硬脆物質的抗剪力並不好,一下就剪碎了,失去混凝土承受重直重量壓力的支撐,柱裡主鋼筋就會向外爆開並彎曲下來。

當然除剪力外,一樓也是承受彎矩作用力最大的樓層,自然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壞的樓層,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樓也是最容易向外逃生的樓層呢!

各樓層本身的變形程度,除一樓很大之外,結構體的變形反曲點之樓層也會很大。

結構體不是薄薄的一層而已,它是整體式的剛體架構。當搖晃時結構之間互相有牽制作用,也就是中央樓層牆壁有時反而裂得很嚴重的原因。


綜合以上觀點,可以發現哪個區域都有其弱點和優點,必須以個案的設計來檢討綜合評估才會明白,並不是說有一個通則可以直接斷言的了。


以上引用自:http://blog.xuite.net/yayagoo/blog/15595396

 

機車基本保養、零件簡介

***

新車最重要的就是訓車期

新的機件表面都會比較初粗糙不平,經過一段時間互相磨擦後,會更平滑順暢,我們稱這段時間為磨合期,此時會產生很多鐵屑,當然是早點換掉比較好,以免讓那些鐵屑在機件內滾動,而使機件間隙過大或是損傷。慢點換機油並不會有立即性傷害,為了車子能使用得長長久久,準時換機油與保養是很重要的。一般建議新車第一次300到500間換機油,第二次1000Km,以後每1000Km換一次機油。

 

磨合期間(1000Km內)不要騎超過70(或是極速行駛),不要低於30,一般人都認為新車不可超過40,這不是最正確的觀念,磨合不只有低速磨合,也有高速磨合,速度太低對燃燒沒幫助,對火星塞沒幫助,對傳動磨合沒幫助。重點是,別急起急停,如此對機件有害。也就是順順的,慢慢的加速,達40Km以上即可。但是使用者很難做到這點,經常是油門一次到底,故才有300Km內別超過時速40的說法,因就算是急加油門,也會注意不超過時速40Km。

基本保養

※ 機油:四行程機車機油依個人騎乘方式機車輛狀況檢查油值而定、正常使用狀況可依照機油指示燈或1000公理更換之;長期騎短程之車輛或常劇烈操車者最好提前更換;引擎吃機油者、依機油量尺下限為更換標準,建議騎300換一次(新車)→700→1000公里檢查是否要更換機油,機油最好換中等級以上的對引擎保護會較好(機油好壞取決於潤滑度、抗磨損、油品變質程度)

※ 齒輪油:建議換兩次機油(2000Km)換一次齒輪油(某些車種拖到第三次再換油值會很差(例如:RS)

※ 空氣濾清器:每3000公里清潔一次、每5000公里或半年更換一次,比較顧車可以這樣做!或者拿風槍吹一吹清一清,10000公里時再換新的(濕式海綿使用過久會被機油腐化而吸到化由器及引擎內)

※ 煞車油:10000公里換一次,前後都鼓煞的話就不用換

※ 煞車來另片:定時檢查,看狀況更換

※ 火星塞:1年或10000萬公里時換一顆。原廠的火星塞壽命較短(使用過久的火星塞會打電耗弱、點火不良無法完全燃燒),換特殊材質的火星塞可以稱較久,像是銥合金、白金,點火也較原廠好,增加燃燒效率,車子性能會有所提升

※ 傳動:每15000公里檢查一次,傳動如果虛掉,換大彈簧跟普利珠就好。普利盤正常使用情形下有異狀才需要換,吃溝或過度磨損,不然至少可以撐20000公里。其他傳動零件也是:碗公、離合器、飛盤…等等

※ 皮帶檢查:10000公里時檢查一下皮帶,之後每5000公里檢查

※ 其他零件定期檢查:視情況更換…EX:輪胎、燈光系統…等等

※ 電瓶:1年或20000公里換一顆。視品牌而定,台灣"湯淺(YUASA)"電池,壽命約1年~1年半

※ 汽油:建議使用92無鉛、95無鉛據傳聞是比較會跑但較容易造成汽缸積炭

※ 無負載時切勿催空油,儘可能不要長時間劇烈操駕

※ 熱車:並不是要發動很久,車子啟動後,怠速運轉個數秒鐘即可,然後慢慢加速,以慢速行駛一小段路後再高速行駛。熱車太久對車子不好,所以別發動車子聊天,易積碳、傷火星塞、損環保、浪費油

※ 冷車:高速行駛,或長途行駛後,別立即熄火,怠速運轉個數秒鐘,讓機件平順後再熄火。如同人跑步後,喘息一下再坐下

※ 洗車:洗車之前如果你有騎的話,先冷車之後再洗。除了排氣管那附近不要用沖的(小水慢慢擦就好)其他地方你怎麼用水沖都OK洗車完打個蠟,也可以保護被太陽曬到褪色(切記!如果你是奈米車殼…千萬不要打蠟、用清水就好)

※ 每星期DIY固定檢查:輪胎(胎壓、紋路深淺0.8mm以上)大燈、方向燈、煞車燈、喇吧、煞車、啟動是否正常…發動後引擎或其他零件是否有異音,可以參考機車使用說明手冊裡的保養表

 

機車保養表

名稱
里程數
備註
機油
1000 km
這是基本保養,一定要換
齒輪油
2000 km
當然也是屬於基本保養,一定要換
空濾器&傳動海綿
5000 km
有些車無傳動海綿
傳動系統
5000 km
檢查、清洗、保養(皮帶、普利珠、普利盤、離合器、離合器碗公、開閉盤…)
機油濾網
10000 km
有些車的機油濾網有兩個(或無),一個要清洗,另一個要更換
火星塞
5000~8000 km
雖然說平均可使用一萬公里,但是建議在5000~8000 km就要換新,以免有突發狀況
碟剎的煞車油
10000 km
更換
化油器
15000 km
定期清洗
高壓線圈(加發火帽)
壞掉再換
老化後,車子不易發動
CDI
壞掉再換
老化後,車子亂放炮(騎車時排氣管會不定時發出”碰、碰”聲),點火不穩定
輪胎
胎紋深度不足時更換
 
煞車皮
煞車性能不佳時更換
 
前、後避震器
避震效果不佳時更換,避震器時常清洗可增加壽命,減少漏油機會
 
電瓶
蓄電力不足時更換
不常騎車或騎乘距離短容易壞

 

機車保養心得(四行程)

1. 暖車:車子發動後,先不要催油門。等到機油充分潤滑引擎後再開始行駛(約30秒~1分鐘,冬天久一點),原地暖車後先慢慢騎,等到引擎溫度到達工作溫度後再慢慢加快速度,如此可延長引擎壽命。切忌發動後就猛催油門。

2. 車子不好發動時,不要一直按啟動鈕,要輕催油門輔助。即使發不動也不要連續使用電力啟動,可能會損傷啟動馬達。用腳踏方法試試。

3. 不要在後輪懸空狀態催油門,會很傷車。

4. 機油通常會以鋁箔真空包裝,若開蓋子時發現無鋁箔密封或瓶子上無黑色數字編號,則機油可能來路不明,不建議使用。勿貪小便宜,買價格太低的機油,原廠油的假貨最多。

5. 定期打蠟可避免外殼老化、褪色,減少雨水與灰塵的附著。對零件噴防鏽油可延長其壽命。

6. 偶爾要讓車子以極速行駛,以免普利盤磨耗不均勻導致車子尾速下降。

機車各部分零件簡介

1. 機油&齒輪油:提供引擎的清潔、潤滑、散熱與保護,會隨著騎乘的距離增長而劣化,定期換機油是保護引擎的不二法門。換機油時,流出來的機油太少表示有吃機油或漏油現象,可請教車行的人如何解決。

2. 空濾器&傳動海綿:兩者皆為海綿,過濾引擎吸入空氣時所含的灰塵泥沙,太久沒換引擎會因為海綿過髒而吸不太到空氣,造成行駛不順暢和引擎過熱。

3. 火星塞:負責引擎點火,磨損嚴重時機車會不易發動,壞掉的話就發不動了。

4. 機油濾網:過濾機油中的雜質,若長久沒更換或清洗,濾網會被堵塞,減少機油的流通率,使機車行駛不順和引擎聲變大。

5. 傳動系統:裡面的任一零件壞掉都會造成機車無法行駛,定期檢查是很重要的。其中機車起步抖動表示離合器磨損,若一直不換離合器會壞掉。

6. 皮帶:可以使用約15000~20000 km,長途行駛會因高溫減少壽命,出現裂痕表示已經硬化,要儘速換掉以免斷裂,若在行駛中斷裂可能會傷害其他零件。

7. 化油器:管理油氣噴量,乾淨與否會影響機車的行駛順暢度。由於化油器相當精密,若擔心清洗導致損壞,也可等到行駛有明顯不順暢時再清洗。

8. 碟剎的煞車油:有碟剎的車才需要更換,裡面的油會隨著使用而變髒,嚴重時會損壞煞車系統。

9. 輪胎:胎紋磨的差不多就要換,是安全性的重要考量!

10. 煞車皮:覺得煞不太住車就要更換,記住安全第一!

11. 電瓶:會隨時間老化減少蓄電力,壞掉會因為沒電無法電動發動,只能用腳踩。

12. 前避震器:裡面有避震油和阻尼(彈簧),上面是用防塵套包起來。防塵套破掉時要準備換掉,不然時間一久可能會導致漏油.緩衝力不足時要換避震油,若連阻尼一起換效果會比較好。但阻尼通常不會壞掉,要換都是換改裝的,價格不斐,可斟酌自己的經濟狀況。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有些觀念可能依時代背景不同而有所改變!

原文引用自:
http://www.dk101.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59380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9032000040

印度的「19*19」乘法

***

印度的十九乘十九乘法

印度的九九乘法表是從1背到 19(→十九十九乘法?),不過您知道印度人是怎麼記11到19的數字嗎?

「印度式計算訓練」

請試著用心算算出下面的答案:

13 X 12 = ?

(被乘數) (乘數)

印度人是這樣算的:

第一步:
先把被乘數 (13)跟乘數的個位數(2)加起來
13 + 2 = 15

第二步:
再把被乘數的個位數 (3)乘以乘數的個位數(2)
2 X 3 = 6

第三步:
然後把第一步的答案乘以 10(→也就是說後面加個0 )之後再加上第二步的答案就行了
15 X 10 + 6 = 156